预备知识

  • 序偶: 两个元素a、b有序地放在一起,称为一个有序对或序偶,记以(a,b)。
  • 序偶的特点: 两个有序对(a,b)和(c,d)相等当且仅当a=c,b=d
    $(𝑎1,𝑎_2,⋯,𝑎𝑛)$:n元有序组

    笛卡尔乘积

    设A、B是两个集合,所有有序对(x,y)做成的集合(其中x$\in$A,y$\in$B),称为A、B的笛卡儿积。
    A$\times$B={(x,y)|x$\in$A且y$\in$B}
    例: A={a,b,c}, B={1,2} $\rightarrow$A$\times$B=={(a,1),(a,2),(b,1),(b,2),(c,1),(c,2)}
    性质
    |A$\times$B|=|A|$\times$|B|;
    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,即 A$\times$B$\not=$B$\times$A;
    对任意集合A,有A$\times\times$A=$\varnothing$

    关系基本概念

  • 定义: 给定任意集合A和B,若R$\subseteq$A$\times$B,则称非空集合R为从A到B的二元关系。
    关系是一个集合,是序偶的集合。
  • 二元关系: A=B时,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
  • 表示:
    • 若(a,b)$\in$R,称a与b有关系R$\Rightarrow$aRb
    • 若(a,b)$\notin$R,称a与b没有关系R$\Rightarrow$aR’b
  • 三个特殊关系:
    • 若R=$\varnothing$,则称R为A到B上空关系
    • 若R=A$\times$B,称R为A到B上全关系 $U_A$
    • 称R={(x,x)|x$\in$A}为A上的恒等关系 $I_A$
  • 定义域: S中有序偶的第一元素组成的集合
  • 值域: S中有序偶的第二元素组成的集合

    关系的表示方法

    集合法

    列举法

    :“对号关系”
    R={ (王一, 1), (李二, 2), (丁三, 3) }

    描述法

    “对号关系” R的描述法表示 :
    A={ 王一,李二,丁三 }, B={ 1, 2, 3, 4 }
    R={ (a, m) | a$\in$A, m$\in$B, m是a的学号 }

    矩阵表示法

    关系R可以用关系矩阵$MR=(r{ij}) {m*n}$表示:
    $r
    {ij}=\left{\begin{array}{l}1, a_iRb_j\0, a_iR’b_j\end{array}\right.$

    图表示法

    关系R的图表示:用小圆点表示集合A、B中的元素;若aRb,则画一条从a指向b的有向边(弧)

    例题

    设A={-2,-1,0,1},写出A上的<关系,≤关系,全关系和恒等关系的关系矩阵、关系图
    <={(-2,-1),(-2,0),(-2,1),(-1,0),(-1,1),(0,1)}
    $M<=\begin{bmatrix}0&1&1&1\0&0&1&1\0&0&0&1\0&0&0&0\end{bmatrix}\$
    $M
    \leqslant=\begin{bmatrix}1&1&1&1\0&1&1&1\0&0&1&1\0&0&0&1\end{bmatrix}\$
    恒等关系:$M{I_A}=\begin{bmatrix}1&0&0&0\0&1&0&0\0&0&1&0\0&0&0&0\end{bmatrix}\$
    全关系:$U_A$=A$\times$A $M
    {U_A}=\begin{bmatrix}1&1&1&1\1&1&1&1\1&1&1&1\1&1&1&1\end{bmatrix}$

    关系的运算

    关系的并、交、差、补

    关系是序偶(有序对)的集合,因此可以对关系进行运算。若R, S$\subseteq$A$\times$B,则
    R∪S, R∩S,~R,R-S$\subseteq$A$\times$B

    复合运算

    设R是一个从X到Y的关系,S是一个从Y到Z的关系,则R和S的复合关系:
    R$\circ$S={(x,z)|x$\in$X,z$\in$Z,至少存在一个y$\in$Y,有(x,y)$\in$R且(y,z)$\in$S}
    运算方法
  • 画图

  • 矩阵法:将进行复合运算的两关系用矩阵表示并$\times$乘,所得矩阵即为复合运算结果
    例3. A={1,2,3}, B={2,3,4}, C={1,2,5} ,R={(1,2),(2,2),(3,4)}, S={(2,5),(3,1),(4,2)},复合关系?

复合关系

定理2.1 设R、S、T分别表示从X到Y、Y到Z、Z到U的关系,则有
(R$\circ$S)$\circ$T=R$\circ$(S$\circ$T)
性质

  • $R^0=I_A$
  • $R^n+1=R^nR$
  • $R^nR^m=R^{n+m}$
  • $({R^m})^n=R^{m*n}$

逆关系

关系R的逆关系记为
$R^{-1}$={(b,a)|(a,b)$\in$R}
性质

  • $(R^{-1})^{-1}=R$
  • $(R\circ Q)^{-1}=R^{-1}\circ Q^{-1}$

关系的重要性质

自反与反自反

  • 自反: 集合A的关系R,如对任意的x∈A,有(x,x)∈R,则称R是自反的。
    $\Rightarrow$$𝐼_𝐴⊆𝑅$ (不能有序偶中的某元素在整个关系的序偶中成单出现)

  • 反自反: 反自反:在集合A的关系R,如对任意的
    x∈A,有(𝑥,𝑥)∉𝑅,则称R是反自反的
    $\Rightarrow$$𝑅∩𝐼_𝐴=Φ$ (一个相同的序偶都不能有)

对称与反对称

  • 对称: 在集合X上的关系R,如果有(x,y)∈R,必有(y,x)∈R $\Rightarrow$ $R=R^{-1}$ (有(a,b)就得有(b,a)成对出现)

    • 若关系是对称的,其关系图中弧是成对的

    • 若关系是对称的,则关系矩阵是对称矩阵

  • 反对称: 在集合X上的关系R,如果有(x,y)∈R且x≠y,必有(𝑦,𝑥)∉𝑅
    $\Rightarrow$$𝑅∩𝑅^{−1}⊆𝐼_𝑋$ (存在(a,b)而找不到(b,a))

    • 若关系是反对称的,关系图中无成对的弧

    • 若关系是反对称的,关于主对角线对称的元素不同为1

传递

在集合X上的关系R,如果有(x,y)∈R且(y,z)∈R,则必有(x,z)∈R
$\Rightarrow$$𝑅^2⊆𝑅$

实数集合上的不同关系的性质

  • 实数集上的”=”关系:自反、对称、反对称、传递
  • 实数集上的”≤”关系:自反,反对称,传递
  • 实数集上的”<”关系:反自反,反对称,传递
  • 空集:自反,反自反,对称,反对称,传递

关系上的闭包运算

关系的闭包;使得关系满足特定性质的序偶集合

  • 自反闭包:$𝑟(𝑅)=𝑅∪𝐼_𝑋$
  • 对称闭包:$𝑠(𝑅)=𝑅∪𝑅^{−1}$
  • 传递闭包:$𝑡(𝑅)=⋃{𝑖=1}^∞𝑅^𝑖$$=𝑅∪𝑅^2∪𝑅^3∪⋯$
    若关系R为有限集合:$𝒕(𝑹)=⋃
    {𝒊=𝟏}^𝒏𝑹^𝒊$
    传递闭包运算方法:求得$A$,$A^2,A^3$…当没有新的序偶出现时取并集
    • $A^2=A\times A$, $A^3=A^2\times A$
    • 利用画图,求$A^n$时,从某起点(作序偶第一个元素)出发经过可走路线n次到达的终点(作序偶的第二个元素)

      等价关系

      一个在X上的关系R,如果它是自反的、对称的、传递的,则为等价关系(x,y) ∈ R $\Rightarrow$ x~y
  • 等价关系的关系图的特点:
    (1) 分成一些块:等价类
    (2) 每个块内的所有元素间均有关系

等价类

R是A上的等价关系, $\forall$a$\in$A, 可构造一个A的非空子集[a]R,称为由a生成的等价类

商集

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,以R的所有等价类作为元素的集合,称为A关于R的商集,记以A/R。

划分

设S是一个集合,$A_1,A_2,A_3…A_n$ 是它的非空子集,如果满足条件:

  1. (完整性) $U_{i=1}^m=S$
  2. 所有$A_i$ 间均是分离的,
    即当$i\not= j$时,$A_i\cap A_j=\varnothing$则集合$A={A_1,A_2,⋯,A_m}$称 称为S的一个划分。

偏序关系

集合X上的关系R是自反、反对称、传递的

偏序关系中的“可比”,“盖住”

  • 若a,b之间有a≤b或 b≤a,则称a、b是可比的。
  • 若a≤b且a≠b,且不存在另一元素c满足a≤c和c≤b,则称b盖住a。

哈斯图

1)用小圆圈作为结点表示集合中的元素
2)自反性不在图中表示出来
3) b盖住a,则a、b用线段连接 $\Rightarrow$b在上方,a在下方

偏序关系中的特殊元素

极大,极小元

  • 极大元: 设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“≤”,对集合 𝐵⊆𝐴若有a∈B,且不存在其他的元素x∈B,使a≤x。
  • 极小元: 如果不存在元素y∈B,使y≤a,则称元素a为集合B的极小元。

最大,最小元

  • 最小元素: 若有a∈B,使得对一切x∈B,有a≤x
  • 最大元素: 若对一切x∈B,都有x≤a

  • 定理: 最大(小)元最多一个。

上下(确)界

  • 下界:若有a∈A,使得对一切x∈B,有a≤x
  • 上界:若a∈A,对一切x∈B,都有x≤a
  • 下确界:下界中的最大元素
  • 上确界:上界中的最小元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