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断舍离》
杂物断舍离
认清现状:物质过剩
就像鲇鱼总喜欢待在水槽的澄清部分,而忽略下层的淤泥一样,假如我们不打开收纳箱,不翻出来堆积的杂物废物,那么也不妨碍日常生活。
然而,依然会抱有不安——一旦来回搅动,上层的澄清部分就马上变成一团混浊。
我们就像浑水里的鲇鱼,只愿呆在水中的澄清部分 ,不愿意接受物质超量的现实,但是一旦去找什么东西,这成堆的杂物总是会带来不爽。
物质轴思维
不爱收拾,不舍扔东西的原因:物质轴思维
不是从“这个东西需不需要?”的角度,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“这个东西能不能用?”的角度——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。这就是“物质轴”思维。
某位哲学家曾说过“人们总是习惯思考‘有效性’,却往往忽略了作为‘有效性’前提的‘必要性’”。
我们对有效性和必要性重视程度的本末倒置,就是罪魁祸首。不妨以后在购入什么东西或者做选择的时候,问问自己”真的有必要么”。这不仅能控制物质层面的”入”,也能控制心灵上的”入”,让自己可以更关注于”真正重要的,值得关注的”的物或事上。
清理要尽快
一开始就没有断然“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,可以扔掉”,过后再处理的话,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。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,带有叫作“执念”的黏着剂,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。
最一开始没想过清理的话,后来再去清理就不会那么容易,因为会有一种留恋,它长时间的存在使自己有了对他拥有感和安全感。再去做清理的话就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去克服这些感受。
方法
在杂物取舍的方法上,给我印象最深的概念就是”关联度”,还需要去培养的思想就是”必要 合适 愉快”和”自我 时间”
杂物上的断舍离
1.拿出杂物,俯瞰
2.扔掉“怎么看都是垃圾·废品”的东西
3.以自我·时间为判断基准,考虑自身与物品的“关联度”,再进行取舍
4.以“必要·合适·愉快”为标准进行取舍
5.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
存在是因为我的选择
每个物体与自己都并非完全独立的存在,物的存在是因为我的选择,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每个人会穿不同风格的衣服,这完全取决于他的性格而选择,这个完全可以扩展到一个人所拥有的几乎所有物品上,不同牌子的手机,圆珠笔等等。
可以用这个思想来拒绝”贵”却不适合自己的东西。
关联度
在存在的基础上还有紧密程度的说法:人与物之间的关联度(可以看成一个度量)——关联度越高则代表我与物的关系越紧密,物的”活用价值”越高(使用频率,不可或缺程度,可以用”自我 时间”基准去考虑)。只保留与自己关联度很高的物品,就像留下自己更加”偏爱”的物品一样,对其的专注度就越高,造成分心的杂物就会越少,在日后打扫上也不会有痛苦,因为这些都是我喜爱的东西。
对于一个东西”过去很有用,现在用不上了”就要去培养”必要 合适 愉快”的思想和”自我 时间”的基准了
对于一个东西”现在没用,但以后可能会用上”,完全不需要纠结,因为我们在愁”东西太多”的程度上远远深刻于”想用却没有”,尝试去寻找一种”在必要的时刻,能获得必要的东西”的自在感
与生活的联系
杂物的断舍离方法也完全适用于其他方面, 专注于与自己关联度更高的人或事儿:学习(每天都要学习),考试(重要程度很高),爱好(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)等等,断舍离掉过去的执念、痛苦的回忆和”过去很重要”的人,能免去很多烦恼和人际关系的问题。
断舍离保留的、获得的人·事·物,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、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。这就是锤炼执念心的结果。
杂物收纳
在杂物收纳方面,有很多思想不仅仅适用于杂物的收纳,还可以运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
收纳指南
1.“三分法”
2.“7·5·1法”
3.“1 out 1 in法”
4.“one touch法”
5.“自立·自由·自在法”
1 out 1 in
反复进行这个“1 out 1 in”后,我们会深刻领会到自己收纳的东西越来越喜欢,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品位在逐渐地提升。
其中有一种筛选淘汰机制,总会给自己一种 留下的都是最好的 的感觉
看到书评说"这种淘汰机制也可以用在 人际关系上,这样自己的圈子层次就会逐渐提升",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
下载了"我的物品",记录自己的物品,可以将对物体的联系更加具像化,也可以在将来通过app找到"one in one out" 的感觉
“三分法”
即指 大分类 ➡️ 中分类 ➡️ 小分类
焦点从大区域逐渐过渡到小区域,才不会引起思考的混乱。
读到这一段的时候,正逢”统计学原理”考试前几天,复习完全按照老师最后一节课说的一条条考点去攻克,到最后的感觉就是知道一个个小点,但不知道它应该在哪个环境下用来做什么,脑子很混乱是真的。
断舍离里的智慧
舍掉的不仅仅是物 是执念 与心相挂钩
在序言作者就提到过,希望通过作者改变"我们的物质观",我想这也是最直接的智慧体现了
物即物,又非物
那一摞一摞满满当当的衣物并不是衣物,而是我背负的“执念”,只不过这种“执念”具象化成可见的衣物而已。
物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,对于不同的物体,二者在其中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,奖状纪念品体现更多的是精神的存在和依托,日用品则是其物用价值,所以断舍离过程,不仅仅是简单的扔掉杂物,还能清除掉”抽象化在物上的执念(杂念)”。断物与断念是在同时进行。
间 相
“间”
“间”是在物品收纳过程出现的概念,当然也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很多其他方面。
7 5 1法 就是主要讲了”间”的重要性:看不见的收纳空间7分放物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5分放物 展示柜1分放物 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,以为只要时收纳的空间就可以随便塞,但最后把它们塞满了,没想过去流出“间”,心里照样会很堵。
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”间”了,对我来说目前很有用的两个运用就是:沟通和碎片时间的休息
如果收纳空间宽松地放置东西后,空间和杂物就显得“易取、好收、美观、清爽”。同样道理,日程安排的时间能坚持做到“镇定、宽松、充实”,就仿佛有凉风吹过,呼吸也变得顺畅
在时间安排上同样要留意“间”的运用,计划不要订的太满,碎片的时间里放下手机,摘下耳机,远离社交媒体、爆炸信息和音乐,试一试完全放松下来……
“大伙儿吹口气也没事。”
“砰!”一句话戳破了紧张的空气,会场“哗啦哗啦”笑声鼎沸。趁着观众松了一口气,大师迅速进入下半场正题了。
这种一张一弛、一松一紧,就是艺术的间隔、时机。
要理解“间”意识,我们可以学习那些会说话的人。会说话会沟通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善于利用“间”技法。这种被称为“话艺”的技能,被活跃在文艺界的艺人提高到了艺术层面。
在俯瞰空间时,我们可以自问自答:
● 有没有硬塞太多东西,以至于缺少“间”?
● 尝试减少杂物量,腾出“间”之后效果如何?
● 筛选东西,为其分配“间”之后心情会如何?
断舍离也是“间”的创造。
在断舍离的不断实践中,创造出时间的“间”、言语的“间”、沟通的“间”,让人们在当时·当地建立起对人际关系恰当的“间”。
前面所说的“人生之路的达人”就是“间”之达人。断舍离,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边享受边掌握这种“间”之术。
引 | 我所理解的 “间”大概是距离,是空隙,说话不太满,做事不过分,东西不太挤,流出的空间是舒适度。
“相”
“相”也指从“看得见的世界”的相关信息来判断其背后“看不见的世界”的状况。
比如桌子的布局,有着”相”的概念。看到一个人桌子乱七八糟,就有理由相信这个人平常没有条理。
“相”与”心”是连在一起的——相能影响心,心也能反映相。”相由心生”说的就是后者,书中主要强调的是前者。
合理的利用”间”,得到让人舒适的”相”,便可以改变自己的”心”,也可以让他人对自己有正面的评价。
不仅仅在物品的整理上,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让自己舒适的”相”,便可以让我和与我相处的人都处于舒适的状态。
精致得体的穿搭,整齐的床铺和桌面
流动性
断舍离分为两个阶段,前面一个阶段是为了将物品缩小至合适的量而大规模的舍。而在控制住量后,面对日后生活的新增物品,就要及时的舍弃掉已拥有的物品,可谓”有进就有出”,以维持令自己舒适的物量。
这个过程应该是一种日常,而不是进进进,然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舍。堆积就会产生压抑情绪,可以试试”日行一舍”。
这个日常的过程就体现了一种流动性,物品的流动性,当然也有心灵上的流动性:放下了对过去的物品的执念,转而专注于新物
自己还没有感受到这种感觉,因为还在第一阶段
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“新陈代谢”。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(交换)的状态是最理想的,因此,不断地进行“使用所有物,清除无用之物”的循环,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。
明白了舍弃的辛苦,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
舍弃 真的很耗费精力,拥有感和安全感的结果,所以在获取前真的要记得告诫自己这句话。然后再用”必要合适愉快”、”现在我”原则去做决定。
对空间的渴望,不局限于物质的取舍
作者同样在书中多次用了”空间”这个词,这是与物品拉开距离才能看到的,体现着一种”全局的眼光”,一种”格局”
断舍离,并不是一种方法论,用一个标准套用一个个物来确定它是否值得被留下,它体现的是"对空间的渴望":希望获得一个什么样子的空间,就不会纠结于一件物品的取舍
如果能通过对居所整体的断舍离,将思维方式从物品轴转化成空间轴,掌握俯瞰式思维方式,那我们就会成为“人生达人”:
● 与地位、名誉、学历、财力无关的人生达人之路
● 了解自己,喜欢自己
● 思维·感觉·感知变得敏锐、轻盈、具有洞察力,获得“生命的悠然自得”
三层嵌套
主要想表达的就是,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在心灵层面放下执念,放下过往,就先去做居所的断舍离吧。先找"出口"
“身体”“心灵”“生命”既然处于居所空间内部,那么“居所空间”和三者都有直接关系。正因为如此,不需要·不合适·不愉快的杂物的清理有助于促进三者“空间”恢复原有机能。
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,存在一个三层空间嵌套结构,每个空间都有各自的入口和出口,最外层就是“居所空间”,中间是在居所中的“身体空间”,最深层则是身体内的“心灵空间”。断舍离希望通过最基础的居所空间的代谢流动,将带来的感觉过渡到身体最后升华到心灵上的代谢流动,由外及内。
加法增加的知识 减法增长智慧
这条完美诠释了总结整理的意义。
● 知识——在求知欲基础上集合的显性意识信息。
● 智慧——体验性理解形成的直达潜意识的深刻智能。
求学则日增,求道则日减。减之又减,终空无所有,无所有则无不所有。
学习就是在进,同时在做加法,整理总结就是在做减法,如果能分享的话就是出。
想一想自己在csdn上分享的"离散数学笔记",获得了很多的点赞,直到现在想一想离散的知识也没有让我头大皱眉,而是感觉这块知识我是这真的学过且学明白了。
有进就要有出 不能堆积
强调分享
这一点感觉是要在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,不仅仅体现在物品的进出。
经历、知识和、物品的分享都体现着"出"的概念。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经历,没有记录下来分享出去;每天都有着很多"进",只进不出,就会有一种闭塞感,缺少"流动性"。
流动性,太重要了。流动的感觉,流动起来,就把自己想象成有入水口和出水口的池子。
如果只是垃圾·废品,“扔掉”即可。如果是与自己关联已经终结的杂物或是失去效用的杂物,可以扔掉,或循环利用,以合适的方法“排出去”。
只进不出的空间,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。
对于知识,进 / 加法 减法 出
对于经历,进 出
● Step1 “关联度的质量”上升,带动“思维的质量”上升。
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,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,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。
● Step2 “思维的质量”上升,带动“行动的质量”上升。
思维流畅无阻,会让我们针对“现在·这里·自我”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。
● Step3 “行动的质量”上升,带动“结果的质量”上升。
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,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,提高决断的精度。
精度的提升,速度的加强,会更快地带来结果,当“结果的质量”提升后,“关联度的质量”也会同步上升。逐渐注意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无用之物,并且在处理这些无用之物时,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困难。就相当于“断舍离EQ”高了,进而“人生的质量”提升了。
像练级一样,经历这三个阶段(经验条满了)之后,整个水平就会提升一个层次,然后再重新“攒满经验条”想练级一样,经历这三个阶段(经验条满了)之后,整个水平就会提升一个层次,然后再重新“攒满经验条”